ChatGPT-5 初感受

Published:

今天用 ChatGPT-5 备课、修改新学期课件,以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进行学术讨论、寻求写作规划,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从结果的风格来看,ChatGPT-5 和上一个阶段的 ChatGPT-4o、Claude 3.7 Sonnet 等相比,有非常明显的风格差异。简单来说,就是直接上干货,而不是先提供情绪价值。

这点很有趣,因为以往和大语言模型聊天的经验都让人习惯了情绪价值,然后在通篇的语言里,找到一两点真正有用的东西。而 ChatGPT-5 给我的感受就是,太干货了,以至于它的一句建议,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结合目前工作的项目,来消化它的观点和操作指南。

没有铺垫,没有情绪共鸣,就是纯粹的信息密度。

这种变化让人挺新鲜的,也还没有太掌握这种新特性的最好使用方法。我意识到,这可能需要调整我的提问策略:

  1. 更精确的问题设计 - 既然它直接给干货,那我需要更精准地定位我的需求
  2. 分步骤的深度挖掘 - 一次对话可能不够,需要多轮交互来深入某个具体问题
  3. 主动的反思和整合 - 它给的信息密度高,我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和应用

这种风格变化可能反映了 AI 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从”对话伙伴”向”专业助手”的转变。ChatGPT-5 似乎更专注于提供高质量、高密度的专业信息,而不是营造友好的对话氛围。

这让我想到,不同的 AI 工具可能正在形成各自的专业定位。有些适合创意激发和头脑风暴,有些适合深度分析和专业咨询,而 ChatGPT-5 似乎更倾向于后者。总的来说,ChatGPT-5 的这种”干货风格”让我重新思考了与AI协作的方式。它不再是那个会先安慰你、鼓励你的朋友,而更像是一个直接、高效的专家顾问。这种变化需要适应,但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毕竟,在专业工作中,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情绪支持,而是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

太搞笑了,以上的内容是我先写了一段个人感想,然后让加载了 ChatGPT-5 的最新版 Cursor 来帮我生成,之后我再稍微删减一下。这个代码工具居然也能写出不错的 blog, 哈哈太有趣了!它还发现了我喜欢用结构化分区,关键句加粗的习惯。简直快成赛博宠物了。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