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社AI研修班:2025年7月21-22日,武汉

← 返回"大语言模型辅助商务英语教学"播客主页

📹 视频讲解

结合个人学习笔记,使用 NotebookLM 生成。

视频标题:The AI Shock to Education: A Crisis and a Comeback

学习指南

一、全文概要

本次研修班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和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教育形态的重塑。核心内容涵盖了AI赋能教学与生活、AI在教学中的应用与调整、课堂互动与人才供需矛盾、国家教育智慧平台解读、AI在国际公文写作中的应用与挑战、批判性思维与AI教学、AI在教学中的引导与应用、产教融合与企业导师入校、AI助力外语教学革新与教研范式创新、教育形态变化与技术变革、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知识生产方式、智能时代下的大模型知识生成、智能时代下的外语教育与跨学科知识构建、智能时代下的外语教育模式变革、双语阅读与AI工具的影响、教育方法手段的转变与电子信息专业的发展、外语专业学生必修微积分、电子科技史课程的实践与反思、电子科技大学升级人工智能+双学位模式、教育模式变革与教研范式创新、全国大学外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研究成果、技术赋能助力口语学习效果、AI时代下的学生写作模式探讨、课堂上的作业引导与AI应用、反思教学中的错误与提升认知能力,以及专家交流互动。

二、短问答 (每题2-3句话)

  1. Zheng Chengjun 教授如何看待AI对教师职业的影响,并提出了怎样的应对策略?
    郑教授认为AI并非要替代外语教师,而是工具,外语教师应从”焦虑”转向”自信”。他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遗忘知识后留存的能力与价值观”,并呼吁教师拥抱技术,但坚守育人初心,将人类擅长的”复杂性”与AI擅长的”重复性”进行分工协作。

  2. Li Liwen 教授在北外的实践中,如何利用AI工具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师数字素养?
    李教授介绍了北外利用”云盒转写技术”实时转写学生发言以提升互动效率,以及”豆包AI助手”提供即时反馈。此外,北外还启动了”AI助推教师发展”项目,建设虚拟教研室,并通过数字素养平台诊断和定制新教师培训。

  3. Li Yiqun 教授提出的”跨境电商微专业”旨在解决什么问题?其课程体系有何特点?
    该微专业旨在解决外语人才需具备”语言+行业+技术”复合能力的需求,以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适配度问题。课程体系融合理论课(如跨境电商概论)和应用课(如虚仿实验、多语种舆情分析),并强调企业实习和产教融合。

  4. Shen Jie 从行业角度指出当前跨境电商人才需求有何变化?
    沈总表示,跨境电商从最初的”货品逻辑”转向”运营逻辑”,要求人才具备多语种沟通、平台运营、数据分析、内容创作以及营销推广等复合能力,而非单一的语言或贸易技能,且对创新创造能力有更高要求。

  5. Hu Jiehui 教授如何阐述人工智能对知识生产方式的深刻改变?
    胡教授指出,AI超越了人类身体感知和经验积累,直接通过算法对抽象知识进行编码和概率运算,实现了从”存储检索”到”生成验证”的转变,并且大模型的知识生产具有”涌现”特性,即在足够大的参数下知识会自动生成。

  6. 在智能时代,外语教育的内容供给和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型?
    内容供给应以应用驱动为导向,聚焦多主题、跨学科的知识构建,并提升外语学科的服务能力。教师角色需从知识的生产者、传授者转变为共创者、发现者和组织者,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塑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7. 电子科技大学在AI与外语融合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电子科技大学强制外语专业学生必修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数学课程,并开设了”人工智能+外语”双学位。学校还强调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旨在让外语学生具备理工科背景,服务国家”卡脖子”技术需求。

  8. 大模型口语智能体学伴对学生口语学习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大模型学伴能显著提升学生的交际意愿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口语焦虑程度。学生与大模型的互动增加,句法复杂度(如句子数量、短语数量)提升,使学生口语表达更简洁、多样。

  9. 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AI工具进行写作时应注意什么伦理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避免过度依赖AI进行”复制粘贴”,而是启发式地运用AI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内容核查和逻辑梳理,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需坚守”立德树人”底线,确保学生作品的价值立场和原创性。

  10. 会议中提到的”产教融合”在外语人才培养中具体如何体现?
    产教融合通过企业导师入校、岗后培训内容前置到学校、将产业需求转化为课程、鼓励学生获取行业证书加持,以及项目制教学和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问题解决等方式体现,旨在使人才培养更适配社会和行业需求。

三、关键词汇及定义

  1. 数字素养 (Digital Literacy):在数字环境中获取、管理、整合、评估、创造和沟通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复杂的数字网络中安全、负责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在外语教育中特指教师和学生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和AI工具的能力。

  2. AI赋能 (AI Empowerment):指人工智能技术为某个领域或特定群体提供新的能力、工具和机会,从而提升效率、创新模式或解决现有问题。

  3. 微专业 (Micro-Specialty):一种短小精悍、聚焦特定行业或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常与主修专业相结合。

  4. 产教融合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教育与产业深度结合,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5. 教研范式创新 (Innovation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aradigm):指教学和研究的方法、模式、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以适应新的技术、社会需求和知识生产方式。

  6. 全球胜任力 (Global Competence):指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理解和应对全球性挑战,以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7. 虚拟仿真实验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场景或过程,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强等特点。

  8. 知识图谱 (Knowledge Graph):一种以图形化的方式表示知识和信息的技术,通过实体、属性和关系构建结构化的知识库,有助于智能问答、内容推荐和教学设计。

  9. 大模型 (Large Models):指具有巨大参数量和复杂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型,通常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展现出强大的生成、理解和推理能力,如大型语言模型(LLM)。

  10. 镜像神经元 (Mirror Neurons):大脑中一类特殊的神经元,当个体执行某个动作时会被激活,同时当观察他人执行相同动作时也会被激活,被认为是学习、模仿和理解他人意图的基础。

  11. 人机协同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人类与人工智能系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强调发挥人类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AI的效率、数据处理能力。

  12. 立德树人 (Foster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13. 高阶思维能力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超越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认知能力,包括分析、评估、综合、创造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4. 语料库 (Corpus):大规模、结构化的语言文本集合,常用于语言学研究、词典编纂、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训练和语言教学材料开发。

  15. 微积分 (Calculus):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函数的变化率(微分)和曲线下面积(积分),在外语专业中引入旨在提升学生的数理逻辑和数据分析能力。

研修班内容

一、时代背景与挑战:AI重塑教育形态

本次研修深刻探讨了人工智能(AI)对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与挑战,强调了外语教师和教育机构面临的”强国建设,外语何为”和”智能时代,教育何为”两大命题。

  • AI冲击的辩证看待:郑成军教授指出,外语教师应从”焦虑”转向”自信”,将AI视为”工具而非替代者”。他强调,AI的冲击并非仅限于外语学科,而是普遍存在于法律、医学等多个领域。AI目前处于”将成未成之时”,其发展速度虽快,但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远未达到完全主宰人类的程度。他将AI定义为”IA(智能助手)”,而非彻底的”人工智能”,并认为”AI是来拯救外语的”。

  • 教育本质与外语学科价值:引用怀特海的观点,教育是”当你走出考场,走出教室,把所有的考卷和所有的教科书都忘得一干二净,然后留在你血脉当中的那便是教育”,强调教育应培养的是”遗忘知识后留存的能力与价值观”。外语学科的价值远超工具性,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批判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胸怀、格局和思维”的质的提升。

  • 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国家层面高度重视AI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时段全社会进行人工智能的教育”,甚至从幼儿园开始。教育部要求将AI融入教育教学全流程,包括”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并强调”数字素养成为教师核心能力”。

二、外语教育的转型方向与实践路径

面对AI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与会专家和实践者提出了外语教育转型升级的多元方向和具体实践案例。

  1. 学科定位与融合创新

    • “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是核心转型方向,旨在培养具备”语言+行业+技术”复合能力的人才。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强调学科交叉,如”外语+法学、金融”;电子科技大学则构建了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知识体系,要求外语学生必修微积分,开设”语言智能工程新文科实验班”,旨在让外语学生”沾上电子信息味”,提升国际工程传播能力和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能力。

    • 区域国别研究:外语学科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服务国家战略。

    • 突破传统边界:外语教学已突破传统边界,成为”嫁接文明对话的新桥梁”,服务于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胜任力培养。

  2.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从”获取知识”到”解决问题”:AI降低了获取知识的难度,使得”获取稀缺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失去了意义”。学习的价值在于”如何用好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以人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高阶认知思辨能力,如”分析问题、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

    • 微专业建设: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积极建设”跨境电商微专业”,通过理论学习、虚仿实验、企业实习和与阿里巴巴国际站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平台运营、数据分析、多语种客服等能力。

    • 双学位模式:电子科技大学已开始招收”人工智能+外语”双学位学生,将外语教育与学校王牌的电子信息学科深度融合,让不同背景的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3. 教师角色与能力提升

    • 角色转型:教师需从”知识的生产者、传授者”转变为”AI协同设计者”、”共创者、发现者、组织者”,强化人文关怀与创新思维。

    • 数字素养的提升:掌握AI赋能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已成为”每位老师在新时代的一个必备的核心素养”。学校通过数字素养平台诊断新教师能力、定制培训(如AI通识课)、建设虚拟教研室和演播室等方式,助推教师发展。

    • 教研范式创新:教师应”打破学科路径依赖,强化学科融合创新”,积极开展基于AI的学术研究,如语言认知智能、语言计算等领域,并通过研究反哺教育语言政策规划。

三、AI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与反思

多位专家分享了AI工具在外语教学各环节的实际应用,并探讨了其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AI赋能教学与管理

    • 智慧教学工具应用
      • 云盒转写技术:实时转写学生课堂发言,提升互动效率。
      • 豆包AI助手:提供即时反馈,对比教师与AI评价差异。李立文教授提到学生使用豆包进行口语基础练习,但强调”个人的理解和时间有关”,需”适度引导学生使用,并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避免”将AI视为解决方案的快捷提供者”。
      • Kimi等大模型:用于辅助国际公文写作的润色、语法检查和内容生成,但强调学生应避免过度依赖,注重”核实核查”和”批判性思维”。
      • 国家教育智慧平台:李立文教授介绍了该平台的功能,包括课程搜索、教材、虚访、研究生、创新平台等,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平台资源。
    • 教学管理智能化:AI学伴可以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具有可持续、可追踪的功能,有助于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和进行多轮对比分析。

    • 产教融合:企业导师入校将”岗后培训内容前置到学校进行教学”,将”产业需要的岗位技能转化为学校课程”,鼓励学生获得更多职业证书。
  2. 课堂互动与学生能力培养

    • 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强调在人机互动环境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但仍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性,因为”技术依赖和人际互动”同等重要。

    • 批判性思维培养:李立文教授和蒋一磊副总裁都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AI时代的核心素养地位。通过”共创活动”,让学生了解他人如何使用AI,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考。

    • 写作能力提升:胡杰辉教授通过学生作业案例,指出学生在使用AI进行写作时存在”直接复制粘贴”导致能力无显著进步的问题,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调研,以发现并解决问题,而非仅仅追求效果”,鼓励”AI启发式运用”和”自主完成写作”。

    • 口语能力提升:AI口语学伴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使用口语学伴后,”交际意愿得到显著提升”,口语焦虑程度下降,”交互增加,句法复杂度不断提升”。学生将AI学伴视为”理想的倾听者和倾诉者”,甚至发展出”值得信赖的情感纽带”。

    • 错误反思与立德树人:胡杰辉教授以学生毕业论文中AI生成内容存在”价值立场”问题为例,强调教师在AI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即引导学生发展反思能力,从行为模式转向升级,加强对学生语言输出的深层次认知加工。他强调:”AI不立德,也不树人,依靠老师。”

  3. 人才供需矛盾与产教融合

    • 就业痛点:沈杰总指出,高校面临”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特别难”的突出供需矛盾。他认为,传统的”货品逻辑”已被”运营逻辑”取代,对人才的需求转变为”综合能力型”。

    • 企业需求:跨境电商行业需要具备”语言+内容营销能力”、”平台运营能力”、”客服服务能力”和”项目管理(店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强调”实践能力强、工作价值高、创新创造能力强、边练边学”。

    •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地域特色,如北京侧重文创出海,深圳侧重科技型企业,上海侧重贸易型公司,杭州侧重数字经济。

    • 产教融合的意义:产教融合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通过校企合作,将产业痛点融入教学,培养符合企业真实需求的人才。

四、关键成果与未来展望

本次研修不仅揭示了AI对教育的深远影响,也展示了各高校在应对变革中的积极探索和初步成果。

  • 北外的AI教学实践:在智慧教学工具应用(云盒、豆包)、虚拟仿真实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和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 上海外经贸的微专业建设:构建了”理论-实践-产业”全链条的跨境电商微专业体系,通过AI教材、智能助教和企业命题项目制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 电子科大的学科交叉:通过”外语+电子信息”双学位和语言智能工程实验班,探索了外语专业与理工科的深度融合,培养具备复合素养的高端人才。

  • 虚拟教研室与智能测评系统:全国大学外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和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为教师开展教研、诊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 未来展望

    • 教育模式升级:继续推动从”存储检索”到”生成验证”的知识生产方式变革,以及从”获取知识”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转型。
    • 技术赋能教育:鼓励教师”充分拥抱AI工具”,在备课、建课、引导学生学习和评价中积极尝试,并构建适合课程的”提示词工程”和”设计思维”。
    • 人机融合新常态:强调”碳基生命(人)”与”硅基生命(AI)”的完美融合,人负责”复杂性”,机器负责”重复性”。
    • 政策支持与合作:国家政策将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和AI赋能教育,鼓励高校进行跨校、跨学科和产教融合的合作,共同应对时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