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夏-2025上半年总结
Published:
准确的暑假应该是从2025年7月8日开始,到现在已经两周了。虽然很想感慨一下时间飞逝,但是这两周的行程确实是满的,几乎每天也都有计划好的事务,划着日程表一天天到了现在。如果从暑假前两周,教学课程结束开始算,这个春夏交接的一个月里,参加了学校的招生工作,回老家陪娃一周,再回北京参加统一阅卷一周,再回老家陪娃到现在。
频繁周转在不同位置,但是脑子里还是不断回放着这个学期的很多新创见。从贸大的工作展开,主要是三门课程、校内AI+教改项目、自己的课程平台+播客平台搭建。
Part I. 三门课程构成灵感基础。
《计算机辅助翻译》、《本地化翻译》、《翻译创业管理》,另外再加上中途的拼盘课《人工智能+》研究生公选课。由于其中三门(或者两门半)对我来说都是新课,学习和准备知识性内容是一方面,使用 AI 辅助准备课程资料、搭建逻辑框架是另一个考验创新的方面。这三门课的准备、教学和反馈过程,真正地形成了2025前半年所有创造性工作的基础。
Part II. 校内 AI+ 教改项目是动力。
前两个月还和同事提起,2025上半年经历了许多次失败,其中很大的两次挫败感来自于项目申请的失利。贸大近两年对于 AI 教学改革的力度很大,我从入职开始就持续关注虚拟仿真、知识图谱、数字人这些看起来对教学会有很大助益的,新技术。虽然并不能保证真的快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但不能否认这些工具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想真正熟悉它们,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项目中实践,先给自己定一个高远的目标,push 自己去完成它,然后说不定 Bazinga! 就实现了呢。这个逻辑思路在去年成功立项的研究生教改项目中已经实现,因为今年我已经搭好了 CAT 2.0 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智能助教,也因此学会了工作流和 RAG 系统的搭建。思路是好的,但是项目申请还是会失败。相继失利了虚拟仿真、知识图谱两个项目书,我后来在看到 Unity 和 Neo4j 给我发的邮件时,总也心有戚戚焉。
不过,事情还是有好的一面的。最近一个月,其他的小本子立项结果也出来一些。之前因为被知识图谱伤到了一下,所以本科教改申请也没有之前的谨慎了,团队人员不再填同事凑数,直接填了0,项目类型也从青年改成一般,反正也就增加了5000元,用来买工具还不一定够。就这样,“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下,本科教改项目居然通过了。看来这次可以好好做一下数字人,也借着第一轮上商英一新教材的机会,把新技术给用上。
今年写了很多项目申报书,但都是小项目,并没有触及国社科、北京社科、教育部这些省部级项目,主要是因为这些大项目固然好,拿到之后会有很大的科研资金助力,但是我在入职贸大这两年里的时间,主要精力一直在备课上。从心出发来看的话,我更愿意把这些付出的心血凝固成一个个可看得见的、有些许正反馈的小成果。虽然不见得与职称挂钩,但是却是我非常喜欢的,不断激励我进步的小里程碑。插一句话,借着校内项目的东风,虽然项目的资金支持真的很有限,每个几乎都是1万左右,至多2万,且一个项目还要分成立项和结项发放,但是聊胜于无,抠搜地用也能极简地用上一些新技术。钱是一方面,项目师出有名能让我大胆地尝试,去做一些新的产品出来。
那些大项目当然也不会放弃,等我把这一轮的技术过一遍瘾,再等一等科研成果攒一攒,我们再来聊一聊科研。
Part III. 自己的课程资料+播客平台是基地。
Chezvivian.github.io 是我的个人网页,诞生于我博士毕业之后,在我入职贸大之后逐步优化。现在增加了 /class 的课程资源分享主页,和其下 class/podcast/ 的 Vivian’s 播客小镇主页。
/class 的课程资源分享方面:从2023年夏天到现在,两个完整的年头,我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基地,开放分享自己的课程课件、学期总结、教学感想、新技术的试点实践。就在上周,7月中旬的时候,我借助 cursor 做了大量的 css 编辑工作,把之前的课程内容整理为表格+超链接的形式,又统一优化了每个课程界面的显示,准备形成一个自己的新模板,为下学期和将来的课程做准备。这样,相同课程在不同学期和学年的更新也能更直观,特别是为我自己保留了一个回顾和反思的资源库。
Vivian’s 播客小镇: 这是最近一周才脱胎产生的新频道,从逻辑上和我近期买车的行为有一定关联,主要借助的工具是 Google 家的 NotebookLM。 这个工具从去年我就已经在商英一的课上提到过,但是当时并没有发现适合用它的场景和目标。这个暑假由于想学、想做的事情有点多,所以灵光一现发现这里面的音频概览是个了解新领域、拓展知识面的绝佳工具。所以,又和 Claude 老师构思了一下设计,就开始施工搭建播客小镇了。
现在一周过去,雏形已经出来,也进行了css的多次渲染,做了一个基础的预想界面。接下来就是专注内容,等暑假结束,我们再来看成果。
这里放上博客小镇在2025年7月25日的截图,待日后再来对比。
最后,“无尽夏”是我对2025年这个夏天的独特印象。不断往返于北京和老家的行程,脑子中按捺不住的新念头,特别是脑海中出现居中加粗的大字 “Create!” 和春季的案头书《最小阻力之路》形成了callback。
“该这么做”和“想这么做”第一次形成了完美的共鸣。那就开始吧,无尽夏。
Leave a Comment